南宁市推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扩面提质升级
位于青秀区刘圩镇谭村的“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随处可见一人多高的牧草在风中摇曳。谭村村民谭梅凤正“全副武装”在烈日下收割牧草。很快这些牧草经过粉碎切割发酵后就是肉牛们最美味的饲料了。“在这里打工一天8小时,一个月就有差不多3000元,再加上土地租金,一年的收入可比之前好多了。”谭梅凤说。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行动,让更多像谭梅凤这样的农民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奏响属于自己的“田园新乐章”。
“一曲牧歌”带动农业升级
在“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的现代化牛舍里,每头牛的耳朵都佩戴耳标,有一串数字作为牛的编号。“这里有不少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但是几年下来,本地优品牛表现更好。于是我们开始繁育‘岭南牛’。” “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入驻企业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黎桦告诉记者,一个新品种要固定发展下来至少需要8年时间,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的投入对普通养殖户来说是做不到的。
针对缺少优质种牛的情况,示范区与广西大学动科院、自治区品改站、广西畜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肉牛种源进行改良,培育了广西本地优良品种“岭南牛”,其因品质好、产肉率高、健壮、抗病等优点而受市场的欢迎。
牛品种升级,养殖模式也需要更新换代。示范区把牧草种植、散养、劳务分包到农户和合作社,创新“肉牛规模化分散养殖,集中屠宰加工”的畜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加入种养环节,实现分散养殖。
依托肉牛种源优势,示范区把当地牧草、甘蔗尾叶等转为养牛饲料,而经处理过的牛粪可当作有机肥回馈于果园、牧草地等,实现了“种养循环”。
“现在村里的村民家里都不缺少秸秆,都知道秸秆可以喂牛,示范区会向村民收购,甘蔗尾叶是180元/吨,玉米秆是350元/吨,不仅变废为宝,还让村民增加一笔收入。” 谭梅凤笑着说。
“一朵金花”改变村容村貌
青秀区长塘镇天堂村巴兰坡成了附近村民羡慕的“天堂”。村里村外,屋前屋后都穿上“花衣”,地面种花、窗台挂花、屋顶摆花、墙上画花,巴兰坡因花而变。
数年前,巴兰坡缺水缺产业。2013年,广西源之源公司投资5亿元打造金花小镇休闲农业示范区,种植金花茶,靠着这朵“金花”逐渐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并带动长塘镇农户603户、贫困户123户挺进“金色产业”。去年,坡里人均收入达1.6万元,天堂村喜获“全国文明村”称号。美丽的环境让这里成了市民“周末游”的好去处。
示范区入驻企业广西源之源生态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德龙介绍,“一朵金花”的故事仍在续写。为推进乡村振兴,未来3年,青秀区将打造“茶香果甜稻花香,山清水秀见牧场”的田园综合体——田园青秀。
“四个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不断推进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共创建乡级以上示范区169个,居全区首位。今年,我市组织起草《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2018—2020年)行动方案》,加快示范区建设扩面提质升级,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打造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南宁样板”。
这背后是我市“四个创新”推动让资源要素争相“下乡”产生的效益。
新投入机制引资金下乡。通过“边建边补,以奖代补”模式,安排财政资金25.0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超过90亿元。
新科技引擎引人才下乡。广西—东盟经开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与广西农科院联合,育成400个作物新品种,7个研究站被列为农业农村部科学实验观测站。目前,各级示范区牵手5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引进硕士及高级职称以上人才471人。
新运营机制引农民返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金穗模式”,创新经营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力促土地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市乡级以上示范区核心区面积38.46万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31万亩,让9.26万户农民融入特色农业产业链。
新模式打造美丽乡村。按“围绕产业建新村,依托新村兴产业”思路,在示范区建设中,首府同步推进41个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
随着示范区建设推进,南宁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火龙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11万亩,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茉莉花、火龙果、甜玉米、晚熟柑橘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今年我市安排1.06亿元资金,专门用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依托示范区建设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页:
[1]